三国时候,诸葛亮带头的那几次攻打北方的行动是最有名的。
但是,因为蜀汉国家实力不强,所以诸葛亮北上的军队人数被限制在了10万以下。
和他比起来,他侄子诸葛恪发动的北伐,那场面可壮观多了。诸葛恪北伐时,一下子调动了国内20万大军,这阵仗比他叔叔诸葛亮那时候可要大多了。
诸葛恪是个小天才,和曹冲一样聪明,他的脑子转得快那是公认的,而且他还花了很大力气去做事。
但是,诸葛恪发起的北伐战争,结果输得一塌糊涂。
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呀?
【才智卓绝的诸葛恪】
三国末年那时候,英雄好汉特别多。
不过,要是说谁特别聪明,远超一般人,那就得提曹冲和诸葛恪这两位了。
“小曹冲量象”,“诸葛恪给驴贴标签”,还有“司马光急中生智砸缸救人”,这三个故事一直以来都是我们国家最有名的聪明孩子小故事。
当然啦,诸葛恪不仅仅是个聪明绝顶的小孩子那么简单。
等他长大一些,他在军事和政治上显露的才干,真让人刮目相看。
丹阳山上的那些山越百姓,勇猛好斗,不过老是闹事,给东吴带来了不少麻烦,好多年了都没消停。
诸葛恪主动站出来,说他愿意去丹阳,还说“给我三年时间,我能训练出四万精兵”。
孙权派诸葛恪去管丹阳后,诸葛恪就用又打又拉的办法,三年时间里,让十多万山越人归顺。他还从中挑出了四万精兵,跟他之前想的完全一样。
其实,东吴经常会把山里的山越人招来当士兵。据说,他们总共从山越人中招募了十几万精兵,这占了他们23万总兵力的六成以上。
诸葛恪这次“带了四万精兵”,算是收获最大的一次,比陆逊那次还要厉害。
诸葛恪在不能开战的情况下,一边让国家保持稳定,一边又悄悄增加了四万兵马,真是展现了他超凡的军事和政治智慧。
后来,诸葛恪凭着自己的出色本事,一路升官发财。
那时候,诸葛恪每提一个建议,孙权都会点头同意,这让大家都非常高兴,上下一心,诸葛恪也因此赢得了很高的名声!
在孙权临终时,他告诉手下人,以后大小事务都由诸葛恪来决定,就是说,除了能不能要人命的决定外,其他的都归诸葛恪管!
后来,诸葛恪在东兴修起了堤坝和城市,结果魏国军队分成三队前来攻打。
诸葛恪分析了敌人的情况后,决定把所有兵力都用来攻打东兴这一路,他让丁奉、吕据他们打头阵。
丁奉在雪地里勇猛挥舞短兵器,冲破了魏军的前哨阵地,随后其他队伍也赶了上来,大家一起拼命杀敌。
一战过后,魏军损失惨重,“好几万人没了命”,敌人还缴获了上千头的牛、马、骡、驴拉的车,粮食武器堆得跟小山似的。
打完这场仗后,诸葛恪因为立下大功,被提拔为丞相,还兼任了荆、扬州的地方长官,负责统领全国的军队,成了朝廷里地位最高的大臣。
这么看来,诸葛恪可真是个非常聪明的人!
到现在这个时候,诸葛恪显现出来的聪明才干,一点也不比他叔叔诸葛亮差。而且东吴的实力比蜀汉强得多,如果诸葛恪想往北攻打魏国,理应能做出不少成绩来。
【诸葛恪对北伐前景的分析】
就像他的叔父诸葛亮那样,诸葛恪心里也盘算着要去攻打北方。
诸葛恪以前在庐江皖口种地时,就计划了好多种可能的事情,他打算直接去攻打寿春,不过后来被孙权给拦下了。
掌握了东吴的大权后,诸葛恪当然会像他的叔父那样,大刀阔斧地开始北伐行动!
说到北伐,诸葛恪心里有着自己的想法。
1、时间紧迫:现在不动手,以后可就麻烦了!
诸葛恪觉得:曹魏那边,以前那些打仗厉害的老兵现在都老了,新的年轻士兵还没长大成人,正处在兵力青黄不接的时候;反观东吴,咱们的士兵现在正年轻力壮呢。
要是现在不动手北伐,等十年过去,魏军的小伙子们都历练出来了,人数翻一倍,咱们东吴的士兵却都老了,那时候可就难对付了!
想要往北打胜仗,现在就得行动起来!
2、司马家父子这时候在指挥上有点力不从心。
诸葛恪觉得,司马懿父子俩刚坐上大位,魏国那些聪明有计谋的人还没来得及被他们拉拢过去。
所以,眼瞅着这会儿,曹魏那边的指挥不太灵光,咱们北伐的大好时机来啦!
所以,诸葛恪觉得现在就得赶紧动手,去打北边那场仗!
【分析有理有据,但失之片面】
诸葛恪的说法,总的来说是头头是道,但其中也透露出了他小看对手的心思。
时间不等人,咱们得赶紧行动起来北伐,这个决定肯定是没错的。
别的不提,就魏国那人口和地盘,要是大家都往前奔,日子一长,魏国肯定会越来越强大,优势更明显。
再说了,魏国和吴国主要采用的都是世袭兵役制,这种制度下,老兵退役新兵还没成长起来的时候,常常会出现兵力不足的问题,这也是不得不承认的现实。
东兴之战里,丁奉利用“雪地里的短兵器猛攻”,一下子就把魏军打败了,这时候吴军展现出来的打仗本事,明显比魏军要强。因此,一直盯着魏吴两边情况的诸葛恪,这时候的判断肯定也是没错的。
得赶紧往北打,这是个明智的决定。
2、没想到司马家的根基那么稳,领导能力也那么强,之前真是小看他们了。
东兴战役那会儿,是司马师在当家做主,而他的弟弟司马昭呢,是带领大军去打东吴的指挥官,结果却被东吴给打败了。
打完仗后,司马师兄弟俩自个儿认了错,还把司马昭的爵位给撤了。
所以,诸葛恪觉得司马家的领导能力不咋地,这也是情理之中的事儿。
另外,东吴之前那些难缠的对手,像满宠和蒋济,现在都已经不在了。所以,诸葛恪觉得曹魏那边现在似乎没了什么厉害的谋士帮忙,这么想也算是有道理的。
不过,要是因为一战就断定司马家缺少聪明的帮手,说他们指挥不行了,那可就太草率了点儿。
3、虽然分析的切入点很准确,不过考虑得不够全面。
诸葛恪只是简单地从士兵换防和司马家族刚掌权这两方面考虑了情况,没考虑到其他方面。
这种分析太片面了,不但会让决策出错,还难以说服国内的人,因此得不到广泛而坚定的支持。
所以,没过多久,北伐还没动手呢,麻烦就先找上门了。
【未出兵即失“人和”】
很长时间里,东吴始终坚持着“靠着长江来守护自己”的策略。
这并不是说孙权没有远大的抱负。
周瑜、鲁肃这些来自淮泗的将领过世后,江东的政权就开始变得越来越“本地化”了,当地的大家族开始有了举足轻重的地位。
江东的大户人家觉得,要是大规模北伐、大量征兵征物,他们的钱袋子可就要瘪了,所以,他们都站出来说不赞成北伐。
当然,这事儿毫无意外。诸葛恪刚一提要打仗北伐,立马就被同事们一致否决了。
大臣们都觉得,应该“先不动兵,养精蓄锐,瞅准时机再行动”。
诸葛恪于是写了一篇文章,想让大家都被他说服。
如果不早点用他,光让他闲着变老,再过十几年,能力怕是要减半,到时候手下年轻人都顶不上用。要是敌人兵力多一倍,咱们兵力少一半,就算请伊尹、管仲来想办法,也没辙了。现在那些不考虑长远的人,肯定觉得这话太离谱。但灾难没来就先操心,这确实是很多人觉得离谱的事。等灾难真的来了,再磕头求饶,就算有再聪明的人,也没办法挽救了。这从古到今都是个问题,不光是我们现在。以前吴国一开始也觉得伍子胥太离谱,结果后来遇难就无法挽救了。刘表不考虑十年之后的事,所以没法安排好子孙的未来。现在诸葛恪没有贤臣的才能,却担着大吴萧何、霍光的重任,智谋和大家一样,想不到长远。如果现在不趁机为国家开疆拓土,等老了,仇敌就更强大了。到时候想以死谢罪,又有什么用呢?现在听说有人觉得百姓还穷,想先休息休息,这是没看到大危险,只盯着小辛苦啊。以前刘邦有了三秦之地,为啥不关上大门守着险要之地好好享受,非要出去打楚国,弄得自己受伤,盔甲里长虱子,将士们也受不了困苦,难道他们喜欢打仗,不喜欢安宁吗?这是因为他们知道长期这样下去,不能两边都顾啊!每次读到荆邯劝公孙述进取的故事,还有最近家族叔父上表提议和敌人争斗的计划,我都忍不住叹息。日日夜夜都想着这些事,所以随便写下这些心里话,给几位君子看看。万一哪天我死了,心愿没达成,也希望后人能知道我的担忧,以后能想想这些。
在这篇文章里,除了讲前面那些事儿,还拿古今的例子来说明,光守着江东求安稳是没出路的,然后又强调了北伐的必要性。
不过,先不说这篇文章能不能让人真信服,这么大的事情,哪是一篇文章就能轻易摆平的呢?
所以,大家都觉得“诸葛恪这么说只是在耍嘴皮子”,认为他是在胡搅蛮缠,只是我们辩不过他罢了,于是也就不再多说什么了。
但是,就算人家表面上没意见,也不代表心里就站在你这边。
诸葛恪的性格太着急,这样一来,“大家团结一心”的局面就更难维持了!
253年春天,诸葛恪调动了各地军队共20万人,搞得老百姓人心惶惶,慢慢地,大家对诸葛恪的支持就减少了。
说起来,在孙权掌权那会儿,也有过调动十多万大军去打北方的例子,像是在234年那次“三路伐魏”,但都没碰上过这样的麻烦!
很明显,诸葛恪这次的征兵,让老百姓都闹了起来,问题不只是因为人数多了一点,更重要的是,那时候正好是三月,大家忙着春耕呢!
东吴的军户啊,他们虽然不是那种自己种地还得当兵的自耕农,但生产任务还是得自己扛起来的!
春天本该耕田种地时却大量征兵,这就是“耽误了农忙时节”,硬生生地打乱了老百姓的生产安排!
这样一来,还没开战,就已经失去了“人心支持”。
【布局之失:有韩信之志而无韩信之才】
253年五月,诸葛恪带兵出征,到淮南炫耀武力,并把合肥新城给围了起来。
诸葛恪的打算是,想诱使魏军前来救援,然后趁着他们围城的时候,打他们个措手不及。
看来,诸葛恪的计划,说白了就是基于他两个主要看法:第一,他觉得现在魏军的战斗力变弱了;第二,他认为司马家的将领打仗指挥不太行。
不过,诸葛恪终究还是小看了司马家族和他们同伙的智谋水平。
司马孚被派去带20万大军解围时说:打仗可是要花好多人和东西的呢!所以嘛,咱们不用急着去帮忙,先让他们斗一斗再去不迟!
司马昭手下的中书令虞松说:诸葛恪把所有精兵都派出来了,原本是想给我们来个突然袭击,但他却死守在新城那里,分明是想引诱我们跟他打仗!咱们不如先让他们自相残杀一阵,等他们打得久了,士兵累了,肯定会撤退!
结果,魏军一直拖着不动,诸葛恪想围城引敌人来救的计谋就没能成功!
原本打算用围攻城池来吸引援军再加以打击的计划,结果变成了硬碰硬的攻城大战!
说起来,吴军最不拿手的就是硬碰硬的持久战!
诸葛恪攻打的那个合肥新城,其实是曹魏特别为了防守建的,城虽小但特别结实,就像个专门打仗用的坚固小城堡!
这样一来,战争打响后,诸葛恪指挥吴军采取了“拿自己的短处去碰别人的长处”的策略,结果处于了下风!
北伐之前,诸葛恪特地拿刘邦和韩信“重返关中、平定三秦”的故事,来给全国人民打气鼓劲。
不过,在“收复三秦”那会儿,刘邦和韩信来了个“表面上修栈道,实际上偷过陈仓”的计谋,一开始就把主动权抓在了手里,紧紧控制着战事的走向。
可诸葛恪一开始就处于不利局面...
诸葛恪啊,虽有像韩信那样的大志向,可才能却远远比不上韩信!
【攻城之失:失良机】
如果直接攻打被围攻的城池不成,那就改为先攻城再吸引援军!
要是诸葛恪能成功攻下合肥新城,把这个魏军的重要地方给端了,那他还是有功劳的。
诸葛恪火速堆起土山发动猛攻,连战了九十多个日夜,眼看就要把城池攻下来了。
现在,新城里只剩下张特带着的三千兵马,一大半都病了或者战死了,根本没法再打了!
接着,张特喊道:“我们想投降啊!只不过,我们的家人都还在城里头呢!按照曹魏的规矩,被围困一百天援军还没到的话,投降了家人就不会受牵连。现在都快九十多天了,能不能再给我们几天时间,等到满一百天我们就出来投降?”
诸葛恪……出乎意料地应允了。
结果,张特赶紧趁着黑夜拆了房子拿材料,把城墙的破洞堵上,还加筑了一层,变成了双重城墙!
第二天,张特对吴军的人说:我就只有拼命一搏了!
吴军火冒三丈,又一次发起了猛烈进攻,可是不分白天黑夜地猛打猛冲,还是没能攻下来!
吴军攻打城池特别费劲,眼看就要成功了,结果因为一个不起眼的小假话,攻势就停下了!
诸葛恪那么聪明,这种小把戏,按理说怎样都不该会骗到他。
我想啊,可能是因为吴军连着好几天攻打城池,累得不行,伤亡也很大,看到敌人有投降的意思,就动了想占便宜、走捷径的念头吧!
不过,到了紧要关头,咱们得更咬紧牙关挺过最后那几分钟,绝不能给对手半点放松的机会!
诸葛恪中了这么个小计谋,看来不是他脑子不够用,只是可能缺少了那份坚持和毅力!
【性情之失:有诸葛亮之志而无诸葛亮之性情】
以前,诸葛恪的叔叔诸葛亮攻打陈仓时,发现打不下来,就赶紧撤军了。
谁心里没有点不情愿呢,这是人之常情。
不过,都到这份上了,还是得面对现实,赶紧改正错误,这才是最对的做法。
诸葛恪的做法,就像是遇到危险把头埋进沙子里的鸵鸟,根本不想面对现实!
那时候,吴军又累又渴,喝的水也不干净,结果拉肚子,脚也肿了起来,生病的人特别多。
诸葛恪觉得那个来报告的人是在搅乱大家的士气,差点就把他给处决了。
这样一来,他再也听不到别人的真心话了···
其实,到了这个时候,诸葛恪只要去现场瞧一瞧,就能立马明白报告人讲的是真是假了。
之所以选择不看,还对报信的人发火,其实就是因为心里不愿意接受输了的事实嘛!
诸葛恪心里明白自己这招走错了,脸上露出了生气的表情!
将军朱异跟那个人想法不一样,结果他直接把人家的军队指挥权给拿走了!
蔡林这个都尉多次出谋划策,可都没被看重,他一生气,就跑到魏国去了,把吴军的底细全抖了出来!
魏军经过查看确认情况后,命令增援部队赶紧往前冲!
这样一来,前面有座坚固的城池攻不下来,后面又有敌人的援军快要赶到,自己手里的士兵又累得不行,诸葛恪没办法,只好下令撤退。
打完仗撤退后,诸葛恪还是留在浔阳没走,心里盘算着再打一场。
那就再打一场吧……不过呢,士兵们又累又病,满腹牢骚,可诸葛恪却满不在乎,根本不去安慰他们!
直到皇上连发好几道命令催着,诸葛恪这才不慌不忙地带兵返回!
结果,吴国的人们对诸葛恪感到非常不满!可奇怪的是,诸葛恪自己竟一点也没感觉到!
没多久,诸葛恪被骗到皇宫里,结果被害了!
【屈辱的惨败!】
诸葛恪发动北伐,一下子调动了20万大军,全国都因此闹腾起来,他可真是使出了浑身解数。
然而,最后的结果却是让人受尽屈辱,十分悲惨!
出动了整整20万大军,使出了国家的全部力气去北伐,结果连魏军的主力部队都没碰上,就因为攻打一个只有3000人守卫的城池而打了败仗!
可以说,东吴是使出了浑身解数,甚至把老本都搭进去了,可对曹魏的影响却是小得可怜!
诸葛恪,从小就被人叫做神童,却被一个不太出名的张特用了一个小小的假话给耍了,这对他来说真是丢脸丢大了!
2、东吴这次可真是吃了大亏!
吴军吃了大败仗,撤退路上到处都是受伤生病的士兵。有的在坑里就没了气息,有的成了敌人的俘虏,活着的唉声叹气,死去的令人心痛,老老少少哭天抢地,真是惨不忍睹!
3、诸葛恪这回算是彻底完蛋了!
北伐大战打响前,大家都非常开心。诸葛恪每次外出或回家,老百姓都伸长脖子想瞧瞧他的模样。可以说,诸葛恪在东吴就像是个大明星,不仅地位高,而且声望也特别好!
然而,一场北上的征战,让诸葛恪在东吴成了众人眼中的钉子户,这场战役不仅终结了他的政治前途,也断送了他的性命!
诸葛恪没了,全家老小都被牵连遭了殃。
诸葛恪的北伐,那真是又屈辱又惨痛,吴蜀历史上那么多次战争,都没法跟它比!
【惨败之因】
诸葛恪从小就被大家叫做小神童,带兵打仗、管理政务都很有一套,可以说非常聪明能干。
东吴国家实力强大,远超蜀汉,再加上他们的聪明才智,本来可以干出一番大事业的。
不过,结果真的是太让人难堪和伤心了,这次经历给了我们一个很重的教训。
1、只看到了魏国和东吴之间的差距,却没想到东吴自己也存在问题。
诸葛恪只看士兵换防这点事儿,就觉得吴魏两国差别大,这显然是想得太简单了。
诸葛恪注意到了曹魏那边的麻烦,可他没意识到,东吴自己这边其实也有不少大问题。
江东的大户人家因为只想着自己的好处,所以一直反对大力攻打北方。
因此,诸葛恪要是想北伐,首先得下大功夫,慢慢争取大家的同意才行!
不过,诸葛恪仗着自己能说会道,想着仅凭一篇文章就能让大家意见一致,这哪儿那么容易啊?
在这种情况下,诸葛恪做起战备来可真是急匆匆的!
一下子调动各州郡的20万兵马,这事儿本身就挺大,而且偏偏选在三月份,耽误了春耕,打乱了大家的生产计划,老百姓当然不乐意了,这样一来,士兵们的斗志也肯定会受影响!
2、战略过于宏大却不切实际,作战计划没有多种备选方案,也没有针对性的准备措施。
诸葛恪带兵北上打仗时,用韩信“收复关中三地”的故事来鼓舞士气。
不过,诸葛恪并没有玩出什么像“瞒天过海”那样的妙招,而是平平无奇地,再次朝着孙权一辈子都没攻下来的合肥进攻了。
诸葛恪打算攻打合肥新城,想把魏军的主力吸引到淮南来,与他们决一死战。
可是,诸葛恪原本指望魏军会来支援,结果他们没来,这下他没辙了,只能硬着头皮让军队去攻打合肥新城那座军事要塞!
这样一来,魏军一边用很少的兵力大大消耗吴军的实力,一边让主力部队在旁边等待机会,战役的控制权已经稳稳地落在了魏军手里!
从实际的打仗情况来看,诸葛恪简直就是毫无准备,一点对策都没有!
根据历史记载,吴军这次打仗,最关键的不是攻城时死了多少人,而是瘟疫的蔓延!
这场瘟疫,诸葛恪本该早点做好防备的才对!
诸葛恪这次攻打合肥,是从五月份一直打到了七月份,整个战斗过程都发生在炎热的夏天里。
234年孙权攻打合肥新城时的经历告诉我们:夏天时,江东的士兵去攻打合肥,很容易会染上瘟疫!
要是咱们能从孙权那儿学到点啥,就是得提前把事儿备好,那吴军就能早早打算,想办法躲过难关或者让事儿变得轻点。
可是,诸葛恪非但没按常理出牌,反倒在疫情爆发后,坚信报信的人是在胡说八道!
可以说,诸葛恪准备北伐时,不光是物资没到位,连计划思路都还不清晰呢!
3、脾气太糟糕,结果惹出了大麻烦。
打仗输赢很正常,攻不下就快点撤,以后还有机会再打。
最关键的是要面对实际情况!
可是,诸葛恪却十分固执,非但不肯听劝早点撤军改正,反而一脸怒气,把火气撒到别人身上!
特别是拿掉朱异的军权,这简直就是做事情欠考虑的行为!
那时候,朱桓和朱异这对父子,在江东的大户人家里,是唯一一个站出来大力支持往北打仗的!
你和朱异的关系搞得这么差,谁还会支持诸葛恪你的北伐计划啊!诸葛恪这下子在江东的大户人家里,算是彻底没了靠山!
等吴军撤退以后,他不去安抚士兵们,也不主动承认错误,反倒是显得挺高兴,好像还打算再战一场似的···
你若不把士兵放在眼里,士兵又怎会把你放在心上!
失去百姓的支持,又让大族失望,接着还丢了军队的信任,诸葛恪的政治路,算是走到尽头了!
诸葛恪,从小就是个聪明绝顶的孩子。刚开始当官那会儿,他叔叔诸葛亮就说:我这侄子啊,性格上有点粗心大意。
当孙权因为诸葛恪聪明能干而重用他时,陆逊却说:诸葛恪对下面的人太傲慢,看不起手下,脾气不太好!
换句话说,诸葛恪虽然从小就聪明绝顶,是个天才儿童,但可惜的是,他身上也有不少大问题,没有那种能领导整个国家的才华和性格。
因此,他们那次北伐,落得个既丢人又惨痛的结局,也是在意料之中的事情吧···